今天是:
全文检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宣传教育 > 学习与思考
第6期 读蒲松龄“有志、苦心”对联有感

发布日期:2017-03-28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28365365bet字号:[ ]


 

 

 

(总第259期)

 

28365365bet          二O一二十一

 

读蒲松龄“有志、苦心”对联有感

 

有心才能成大器(之一)

 

蒲松龄有幅镇纸铭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以两个王权更叠的大事件警示世人:矢志不渝可成大器,艰苦奋斗能感上苍。我们每个人,从懂事起,几乎就是在这样的劝诫和诱导中走过来的。尽管多数人直到离开这个世界,都还是毫无声响的普通人,既无显赫的事业,也无巨额的家产,但很少有人怀疑过意志和苦心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圣人的话,但也未必全对,经历过风雨的人感触会更深,凡事预未必能立,不预未必会废。与有志和苦心相比,“有心”对成大事、成大器的作用,有时会更大、更关键、更重要。只有做个“有心人”,凡事存一份异乎常人的心思,想常人所未想,见常人所未见,才能洞察事物的内在联系,参透规律,把握方向,捕捉到稍纵即逝的机会和机遇。

房玄龄的地位,除魏征无人能及。李世民有过这样的评价:“贞观以前,从我定天下,间关草昧,玄龄功也。贞观之后,纳忠谏,正朕违,为国家长利,征而已。虽古名臣,亦何以加!”《新唐书˙房玄龄传》有两个细节,或许能够揭开谜底。房玄龄是“有心人”,他的有心,最终助其成大器、也助李世民成就了霸业。一是“开皇中,天下混壹,皆谓隋祚方永,玄龄密白父曰:‘上无功德,徒以周近亲,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视今虽平,甚亡,跬可须也’。”时正值隋文帝杨坚以雄才大略一统中国,民生富庶,政治安定,初创“开皇之治”。世人眼中的太平世道,玄龄却以敏锐而独特的眼光,洞察了它的江河日下和忽焉衰亡的结局。真可谓众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二是房玄龄追随李世民封为“临淄侯”后,“征战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原尽死力。”真正体现了他的思超千载、高视阔步。每次攻伐,当别人争抢奇珍异宝时,他却一门心思为李世民招贤纳士、储备人才。据说,每战之前,玄龄都会乔装潜入城内,遍访高人,并施以保护措施,免遭兵燹之害。这位真正的“有心人”,看准了大唐这辆战车,并主动与之捆绑,不成大器都难。

孟子的母亲仉氏,也是位异于常人的“有心人”。不过,与房玄龄比,她的主要心思花在了儿子孟轲身上。大家时常把投资挂在嘴边,投房投地,投健康投未来,一生中最大的投资无疑是孩子。这方面,仉氏是我们的老师。“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是《三字经》里的句子,讲得是“孟母三迁”的典故。《列女传》有这样的记载:“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傍,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当然,有人对孟母的观点可能不会苟同,毕竟时代不同了,行行都能出状元,杀猪、卖菜、操持丧仪,样样都能挣大钱;即便非要“精英教育”,这一次次搬来搬去,水涨船高的房价你承受得起吗?比比皆是的天价学区房,保准你会望而却步。话糙理不糙,这里只想借这个小故事,说一下做个“有心人”是何其重要。如果不是当年的孟母处处留心,我们的亚圣人,也许真得会成为一名沿街叫卖的商贩、磨刀霍霍的屠夫或装神弄鬼的殡葬师了,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想必不会太小吧。

有志者事竟成,但还不够,还需要留心和用心,做个“有心人”。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花园里的果树上掉下一只苹果,一般人或弃之不理、或捡而食之,牛顿看到了,却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人类从此不再失重。炉火上的水壶开了,一般人也许会冲好茶饮,等待冷却后饮用,但瓦特看到后却发明了蒸汽机,为人类的生产方式带来了一场颠覆性革命。生活中太多的司空见惯,僵化了人们的大脑和思想;太多的消极懒堕,僵化了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凡事只需要多一点用心,也许就是这一点哪怕是不经意的用心,就可能改变自己的情绪、思想和生活,甚至会创造意想不到的奇迹。想成事,想成器,就做个“有心人”吧。             

      

                                      组织科 许振洪

 

感悟人生 崇尚中国梦(之二)

 

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和《中国诗词大会》就像催化剂,让潜伏在脑海里那些潜意识分子开始不安分起来,在上学时,尤其是高考前期强行熟记的那些古诗词及有名的句子,在脑海里渐强渐弱地翻滚起来。

近来,同事们都在讨论古代诗词,当谈到“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时,心中颇有感触。传说作者亦甚多,有人说是蒲松龄题的镇纸铭联。有人说是清人邓文滨在《醒睡录》笔记中谈到过,作者为明人胡寄垣,今从此说。不论是胡寄垣所写,还是蒲松龄所勉。重要的是此联引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使人笃志,让人怦然心动。想着这催人奋进的名句,结合成长的经历,生活的点滴,工作的感受,心里总感觉要写点什么,而且有自我催促之意。 思考许久,“悟”、“尚”二字映上心头。是啊,凡是具有“有志”并成功者,都应该具有一种特殊的“悟”性,这是一种生存的本领。这种“悟”主要是从“悟心”得来,做个有心人,这是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路锻炼的本领,对事物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悟”到一定境界,“尚”即是结果。这种“尚”,就是让自己的修行达到“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的理想目标, 实现“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理想夙愿。

“悟”的本质,其实就是具备缜密思考能力,有人会说有点偏激,其实,透过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都可以看出,“悟”字都能反映出一个人取得一定成绩的先决条件。孔子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能体现出“悟”的重要性,能诠释出“尚”的境界。在我心中,“悟”是一种正能量,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更是一名合格共产党员所具备的能力和品质。年少时,大人们常说要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生活点滴的“有心人”。是啊,正是这些谆谆教诲,让我“悟”出做人的道理,“悟”出生活的真谛。

“悟”是一种过程,中间必定要做个“苦心人”,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真正去“悟”的人才能领会。在《孟子·告子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真正把“悟”的境界说到了极致。

“尚”是一种结果,是“悟”到一定程度所收获的,是一种美好的东西,是人人向往的。“尚”还有 “还,仍然,尚小,尚未”的意思。“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虽然通过努力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实现了自己的既定目标,但时时刻刻都要有危机感。如果不继续努力,既定目标很有可能落伍。必须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用一名共产党员的远大理想来激励自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悟”,继续得到更多地“尚”, 让中国梦更加美丽绽放。                      

 

                                     组织科 丁运华

                       

有志者事竟成,继往开来迎复兴(之三)

 

“有志者事竟成”,这是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的座右铭,有多少成功人士就是靠着这句话支撑自己的精神世界,来实现了现实中的成就,然而却很少有人去好奇和探究他的出处。这就话其实是出自蒲松龄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对于蒲松龄,大家应该是再熟悉不过的了,清代文学家,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聊斋志异》的作者。《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也是蒲松龄在文学艺术上的最高成就。这也足以说明“有志者事竟成”这句古训的实效性。如果没有那首自勉联,一直在仕途中不尽人意的蒲松龄或许也不会有后来的文学成就,那么对于我们的文学宝库便是巨大的损失了。说到自勉联,其中提到的“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和“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又是讲述了怎样惊心动魄的千古神话?这其中又蕴含了怎样的精神力量?

翻开《史记》,你就走进了中国历史。秦末楚汉之际,项羽是最具魅力也是至关重要的人物之一,关于他的传记和传说可谓家喻户晓,并被编排成戏剧一直传唱至今,之所以这么吸引世人,除了他的爱恨情仇,其实在他身上那种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的精神才是最让人记住他的原因。据《史记》记载,巨鹿之战中,项羽带领楚军渡过漳河后,命令把全部的船只沉入河底,把全部的锅碗砸破,把全部的营帐烧掉,只带了三天的军粮,以此向将士们显示要与秦军决一死战,没有任何退路的决心,战斗打响后,一起攻秦的其他诸侯只是在营垒中远远观望,而项羽带领的楚军却以一当十,让秦军无不战栗胆寒。这样的气魄不只让当时的人们震惊,更让后世代代传诵,变成了中华精神的一部分根植在人们的心中。

“卧薪尝胆”更是中华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史记》中是这样描述的,“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勾践回国后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早上醒来后就常常苦胆,用这种方法时刻激励自己力图雪耻。他表现出了能吃人所不能吃之苦,忍人所不能忍之辱,用百折不挠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最终以弱小的越国打败了强大的吴国,创下了以弱胜强的神话。越王勾践由此成为了历史上浓墨重书的一位传奇人物。

这些历史上的经典故事,向我们传播的是中华精神的力量,每当我们的民族遇到危难和困境的时候,这种精神 就会在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爆发。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靠的就是这样的精神,当卢沟桥的枪声响起的那一刻,当义勇军进行曲唱起的那一刻,破斧成舟便成为战斗的号角,卧薪尝胆便在每个人的生命里滋生发芽,即使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这样的精神更成为了珍贵的传家宝。“两弹一星”,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个极不寻常的时期,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加之国家经济和技术基础薄弱,以及在工作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我们的科研人员和解放军战士正是靠着百折不饶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成就了这举世瞩目的辉煌。

祖先留给了我们许多这样的精神财富,这些宝贵财富已经融进了中华民族的血液里,也正因如此,相信有志者必定会越来越多,继往开来的苦心人也必定会得偿所愿,那么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必将不会再远了。 

                                       组织科    

 

                            

 

 

 

 

 

 

 

 

 

 

 

 

 

 

刊头题字:王顶岐                                编辑:宣传科

28365365bet                 2017221日印发

发送范围:经信委机关、中小企业局、各行业协会、委属各单位、

          有关企业                             (共印:50份)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