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全文检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宣传教育 > 学习与思考
生态淄博建设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2017-03-28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28365365bet字号:[ ]


 

 

 

 

 

(总第255期)

 

28365365bet          二O一年一月十

 

生态淄博建设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主要领导指示精神,按照《关于开展生态淄博建设调研的通知》要求,作为第三调研组成员,先后到桓台、沂源、经开区和市住建局进行了实地调研、座谈交流,认真学习各区县、有关部门经验材料,将主要内容整理如下,供领导和同志们参考

一、生态淄博建设及外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提出建设“生态淄博”的工作目标,并将其作为“一个定位、三个着力、四个统筹”战略的重要一环和“十大新突破”的重要内容,建立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推进机制,进一步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源头管控与末端治理紧密结合,依法治污、科学治污、刑责治污,下大力气抓好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取得了积极成效,全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生态建设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一)领导重视,制度规范,落实高效。市委、市政府建立了一系列督导、调度、通报制度,书记、市长齐上阵、亲自抓,在工作中促落实、抓规范,取到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高规格的生态淄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组长,48个部门和10个区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对全市生态环保工作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每月召开生态淄博建设工作调度会,市委书记亲自调度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对环境质量进行月度排名,由排名第一区县介绍经验做法,排名末位区县表态发言;以视频通报、现场查看等形式直面存在的问题,落实整改责任。坚持项目具体化,对确定的年度生态环保项目进行分类梳理,建立工作台帐,实行销号管理,在环境保护、绿动力提升、造林绿化、生态修复、生态城市和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统筹推进,构建了大生态、大环保的工作格局。

(二)思路清晰,措施精准,成效显著。市委、市政府从老工业城市的实际出发,围绕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等突出问题,创造性地开展绿动力提升工程、倒逼产业转型升级、重点行业治理等重点工程,定位准、措施实、效果好。各区县围绕市里确定的整治重点,结合区县实际,认真分析影响环境质量的污染点源,对工业企业烟尘、建筑扬尘、料场煤场等领域进行全面排查,分类制定整治措施和办法,特别是对重污染的工业企业,按照“关停一批、规范一批、攻坚一批”的思路,出重拳,下狠手,取得了良好成效。实施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环境监控能力提升、环保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重点工程,对环境空气质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重点河流断面水质等实现全天候连续自动监测,环境监测预警水平显著提升。截至目前,全市空气质量良好天数和“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同比分别增加40天和60天,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幅度列山东省第1位;前三季度,获得省大气生态补偿资金1608万元,列山东省第1位;1-11月份,主要河流断面COD和氨氮平均浓度同比分别改善14.5%和35.7%。

(三)依法行政,刑责治污,监管有力。在全省率先创建了环保公安联动工作机制,坚持“刑责治污”、铁腕执法,成立全省首支生态环保专业化公安队伍,严厉打击偷排偷放、违规建设、超标排放等环境违法行为。实行了最严格的能源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了区域能耗“双控”和定额管理、节能量市场化交易、取水许可和阶梯水价、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等管理制度。全市生态环境损害终身追究制度探索取得重要进展,被确定为省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市。实践证明,抓生态环保,仅靠企业自觉是不行的,只有拿出硬措施、硬手段,才能确保治理成效。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铁的决心、铁的手腕、铁的纪律“三铁”思路,为全市开展环保执法撑了腰、壮了胆。在工作中,坚持用最严格的技术手段加强日常监管,用最严格的处罚手段提升违法成本,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曝光一起,保持了对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

二、深入推进生态淄博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环保意识有待提高,面源污染问题凸显。当前,受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部分群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严峻性缺乏足够的认识,环境维权意识淡薄;部分企业环保法治理念还不够牢固,企业环保投入不足,环保治理设施不健全或设备运转率低,部分企业仍然存在偷排偷放问题;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还未形成。农村面源污染面广、量大,秸秆综合利用效率不高,露天烧烤现象严重,白色污染触目惊心,畜禽养殖布局不够合理,粪便综合利用率低,农药、化肥造成的水和土壤污染严重等。

(二)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能耗排放居高不下。作为老工业城市,我市的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化工、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的比重偏大,占到70%左右,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其中煤炭消耗占一次能源的比例达到80%以上,年燃煤消费4000余万吨左右,居全省首位;从全年数据来看,SO2NO2COD浓度和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仍列全省末位,SO2NO2排放强度大,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污染物减排压力较大。同时,资源能耗型经济比重偏高,全市地下矿产资源已接近枯竭。统计数据显示,淄博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 331 立方米,属于人均水资源小于 500 立方米的贫水区;人均耕地面积 0.74 亩,只相当于全国的 55%,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 0.8 亩警戒线。

(三)环境治理任务艰巨,生态修复任重道远。由于历史欠账较多,环境治理难度大且极易反复,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控制成果亟待巩固,工地扬尘、渣土扬尘、交通扬尘问题仍然存在,环境容量小、承载能力差的问题尚未彻底缓解,全市生态环境质量还未实现根本性好转。截至目前,全市已关闭露天矿山破坏面积达到1200余万平方米,毁损山体80余处,生态修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难度大、见效慢,短期内难以达到恢复生态功能的要求。

(四)财政投入压力较大,现行政策还需完善。近年来,各级财政对生态建设的支出逐年增长,环境质量状况持续改善。但从水、气等主要指标绝对值来看,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是环保项目投资大、见效慢,难以吸引社会资本介入,单靠财政投入远远不能满足生态建设的需要。基层普遍反映,环保政策在保持稳定性、科学性和持续性方面还需要加强,有些措施过于急迫,造成企业重复投入、过多投入,增加了企业负担;现行的生态补偿政策还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的地方,比如补偿方式采用现状和改善率相结合的办法,未充分考虑生态保护现状对改善程度的影响和难度,容易造成“补偿”与生态保护的贡献度、投入成本不匹配,市级差别化生态考核补偿机制有待建立,实现公共资源均等化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五)环保专业人才缺乏,执法力量严重不足。镇办基层环境监管力量严重不足,专业人才普遍缺乏,素质参差不齐,执法水平偏低。即便部分有环保站(所)的镇办也存在编制、装备、培训等与工作不相匹配的问题,大多环境执法人员是半路出家,边干边学,没有受过专业的、系统的培训,对现有的法律、法规缺乏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对企业生产工艺缺乏深刻认识,传统的监管方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考验。

(六)法律法规亟待完善,长效机制尚不健全。环保法律内容相对滞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普遍偏软,可操作性差,对企业违法行为主要是采取经济处罚,违法成本较低,限期治理、责令停产等措施难以及时有效遏制环境违法行为,对全社会保护环境、防治污染还没有完全上升到法律制度的保障层面。在兰炭、型煤推广方面存在单纯依靠行政命令代替市场调节的政府“错位”行为,部门联动执法机制不够完善,各级政府环保职责不够明确,执法处罚权行使落实不够到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三级监管网格体系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在巩固整治成果确保不反弹、建立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方面尚需时日。

三、深入推进生态淄博建设的重点工作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学笃用五大发展理念,创新推进446”发展战略,即全面推进四大领域生态建设、突出抓好四个方面重点工作、稳步推进六大生态工程建设,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一)全面推进四大领域生态建设

1.大力营造活力迸发的经济生态。深入推进工业精准转调,持续突出布局、布链、支持三个精准,狠抓载体、产业、项目建设,加快落后产能淘汰,培育壮大骨干企业,推动各区县、各行业实施方案的深化、细化、实化,形成市区联动、行业协同,重点突出、措施有力的工作机制,推动工业经济实现精准转调,加快工业强市建设。优化经济空间布局,集聚发展要素,做大做强新型工业、做深做实大数据产业,构建绿色经济产业体。

2.大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生态。实施智慧城市建设行动,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资源的整合共享,深入开展化工等行业智慧园区试点,积极培育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型信息消费业态,实施一批物联网典型应用示范工程,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民生事业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水平,不仅要让城市更美好,也要让乡村更美丽、区域更协调,创新推进社会治理,构建绿色家园。

3.大力营造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大力实施青山、碧水、蓝天和净土“四大工程”,用好“山、水、林、气”,发展旅游等生态利用型产业,把青山变金山、绿水变富水、林地变宝地、空气变财气,建立生态文明法治体系,筑牢绿色屏障。

4.大力营造多彩繁荣的文化生态。深度挖掘淄博文化内涵,弘扬红色文化,传承历史文化,保护民族文化,为生态淄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突出抓好四个方面重点工作

1.降雾霾、增蓝天。加大降煤、控排、禁烧力度,着力减少污染源。实施电力行业煤炭等量替代、非电行业减量替代,推动煤炭清洁使用,优化能源结构,大力推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规模化应用。严格实施火电、钢铁、水泥等重点工业行业废气治理提标改造,实施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源污染控制工程,全面推行“绿色建造”“绿色施工”。严格落实全面禁烧秸秆措施,全面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2.保清水、治污水。采取最严格的保护制度和手段,对良好水体实行清单式保护,在城乡建设中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原有水系,保证清水量不减。全面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做到污水必处理,污水未经处理达标绝对不能排放,控制排放总量,系统整治工业点源、农业面源、生活污染源,加强排污口整治,加大河道整治力度,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做到饮水保安全,加大饮用水源地保护力度,建立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安全屏障,积极防治地下水污染。

3.护净土、治脏土。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切实加强对危险废物的管理,加快提升工业“三废”处置能力,大力推进土壤污染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和修复。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提升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率。

4.重植绿、广增绿。系统推进生态建设,大力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全面提升绿植、河湖、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深入挖潜拓展造林增绿空间,切实加强自然湿地保护。

(三)稳步推进六大生态工程建设

1.实施绿色经济发展工程。以生态环保倒逼推动转型发展,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生态环境根本改善。一是严格淘汰落后过剩产能。通过“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合理控制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破璃、炼油等行业产能规模。对落后产能和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僵尸企业”,充分运用节能环保、安全生产、技术标准等手段,推动重组整合、搬迁改造或破产关停,为优势产业腾出要素资源和发展空间。淘汰国家和省确定的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集中整治关停一批高耗能、高排放、污染重的“五小”企业。二是加大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力度。强化节能环保审批,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突出抓好工业企业节能环保工作,实施一批节能环保技术改造重点工程项目,重点支持钢铁、电力、建材、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煤炭、轻工、纺织、机械等9大行业的节能环保技术产业化,提升传统工业工艺装备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三是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在钢铁、煤炭、电力、化工、建材、机械、纺织印染等重点行业,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和技术改造,对“双超双有”(双超指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双有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有使用或者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打造石化、建材、冶金、纺织等循环产业链。加快推进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齐鲁化学工业区、桓台氟硅材料产业园、博山经济开发区、高青经济开发区等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资源综合利用,提升废弃物集中分类和资源化、能源化处置能力。加强齐鲁化工园区危废处置中心建设,大力推进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加强煤矸石、粉煤灰、赤泥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加强余热、余压、废气、废水回收利用。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加快再制造产业发展,打造全国机电泵业再制造产业示范区。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高效节能电机、核电和光伏发电等低碳环保产业。

2.实施大气质量改善工程。深入推进空气异味综合整治,对建陶、焦化、耐火材料等行业实施“九个一律”专项治理,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是继续实施绿动力提升工程。坚持源头治理,全面实施燃煤锅炉改造,加强建材、冶金、碳酸钙等重点耗煤行业综合治理,突出抓好耐火、板簧、玻璃、水泥粉磨站、炭素、氧化铝球等专项治理。严格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逐年削减煤炭消费总量。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鼓励骨干企业开展天然气置换,加快推广农村户用沼气。积极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7%以上。二是加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持续推进空气异味综合整治,重点治理工业企业、畜禽养殖、废品收购点焚烧、城市排水、汽车维修店、餐饮业油烟、加油站油气等异味产生源。突出加强工业废气、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综合治理,开展重点镇、街道和工业集中区域空气环境质量监测,对城区周边及重污染区域实施综合治理提升。开展石化、医药、家具等重点行业深度治理,全面完成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加快推进中日大气污染防治综合示范区建设。三是强化污染物减排。加强工业点源污染减排与治理,加大火电、建材、冶金、石化等行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实施脱硫脱硝工程,持续加大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减排力度。力争到“十三五”末,SO2NO2PM10PM2.5等主要污染物浓度均累计下降30%以上,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达到80%。

3.实施水系生态提升工程。坚持“治用保”并举,以更大力度抓好孝妇河、范阳河、猪龙河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完善城乡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高质量完成主城区清水润城工程,打造全域生态水系。一是加强水污染综合治理。以孝妇河流域综合治理为龙头,开展猪龙河、涝淄河、乌河等重点河流综合治理。加快推进城乡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沿河污染点源治理,全面封堵污水直排口。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人工湿地,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改善水系生态环境。加强工业集聚区水污染综合治理,开展化工企业聚集区地下水污染状况深度调查和综合整治。全面落实饮用水水源地和地下水保护制度,突出抓好太河库区、大武水源地等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严格控制在饮用水水源地新建可能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的项目,依法关停饮用水水源地上的污染企业,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供水水质达标率保持100%。二是强化水系生态建设和保护。坚持综合用水、统筹治水、依法管水观念,优先使用客水、地表水和中水,严格控制开釆地下水。实施主城区清水润城工程,加快实现涝淄河、东猪龙河、玉龙河、新区防洪河、新区景观河、漫泗河、孝妇河、范阳河等主要河流互联互通,以孝妇河湿地公园为核心区,形成主城区内部水景点缀其间、城区之间绿轴与玉带相连的优美景观。加强太河、田庄、萌山、石马和红旗等大中型水库生态保护和修复。以小流域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重点,加快南部水土流失区治理。加强马踏湖、孝妇河、范阳河、沂河、般阳河等生态湿地建设与修复,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三是保障城乡供水和防洪安全。牢固树立“以水定城、以水定产”理念,加快城镇供水系统改造和新水源建设。做好黄河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扩容引黄供水工程。力争引黄供水能力达到50万立方米/天,为长远可持续发展留足空间。加快提升防洪防汛能力,消除防洪排涝梗阻,确保城区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

4.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突出加强矿山生态修复和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提升城乡绿化水平。一是实施“矿山复绿”专项行动。加快推进矿山复垦和生态修复工程,以洪山煤矿、岭子煤矿、金岭矿区等矿区为重点,在已停釆或关闭的矿山开展土地复垦和生态绿化。推进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利用,开展釆矿塌陷区和破损山体治理修复,重点实施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恢复区域自然生态功能。抓好四宝山、九顶山、唐家山、山铝赤泥堆和主城区东南部釆石工矿区等区域生态修复工程。二是加强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全面落实国家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行动计划,制定实施全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全面开展土壤监测和普查,划定土壤功能分区,严格分类管控。突出抓好重金属、电子垃圾、危险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废物的污染防治工作。开展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将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纳入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对化工、电镀、医药等重点行业土壤环境的监督检查。深入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突出抓好大成农药厂、柳园化工厂等污染场地治理修复工作。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控制化学农药和化肥投入强度。三是提升城乡绿化水平。加强张店公园、张店青年公园、新华公园、花山城市公园、萌山森林公园等园林绿化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绿荫行动、裸露地绿化、立体绿化、绿道规划建设和节约型园林建设,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园林、精品园林。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突出抓好荒山生态修复绿化、路域水系绿化、乡村绿化美化及农田林网、湿地保护和湿地公园、林场和森林公园建设等五大绿化工程,完善重点防护林体系,构建“大绿化、大生态”格局。抓好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保护森林资源。

5.实施低碳城市建设工程。在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的基础上,突出抓好能源、建筑、交通、消费等领域的低碳化改造,全面提高低碳城市建设水平。一是推广新能源应用。加大对太阳能光热应用的推广力度,以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为高效太阳能集热技术的突破口,进一步加快太阳能推广应用步伐。继续推动“爱心阳光工程”实施,支持学校、医院、养老院使用太阳能集热系统,充分发挥太阳能应用示范企业、示范工程的带动效应,实现太阳能集热系统的普及,爱心阳光工程在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公共领域的普及率逐步提高。二是推行建筑低碳节能。以推进绿色建筑行动为主线,普及新建建筑节能设计和施工标准,大力发展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和钢结构建筑,稳步发展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实施建筑“能效领跑者”行动,创建超低能耗或近零能耗建筑示范工程。实施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建设和绿色城镇行动,推进绿色建筑集中连片布局。重点实施建筑能效提升工程,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大力发展绿色建材,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完善三级建筑节能监管体系,推动建筑节能工作深入开展。三是发展低碳交通。围绕绿色运输、低碳出行,推进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加快提升交通基础设施低碳化、运输装备节能环保化、运输组织体系高效化、科技创新与信息化和管理能力规范化。大力推广应用以天然气、电力等绿色清洁能源为动力的运输装备和机械设备,加快构建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衔接”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促进城乡客运绿色发展。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逐步建立完善交通公众出行信息服务体系和物流服务平台,实现交通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

6.实施生态文旅融合工程。以建设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为核心,树立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理念,统筹整合文化旅游资源,突出文化旅游重大项目实施带动,加快构建“南山北水东古西商”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一是统筹布局文化旅游产业。统筹全市南山北水东古西商旅游资源,突出主城区文化旅游服务功能,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南部山区生态旅游建设,统筹鲁山、原山、潭溪山等资源,重点发展山地特色生态旅游;抓住博山、沂源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契机,制定产业负面清单,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中北部水系生态旅游建设,统筹文昌湖、孝妇河、马踏湖、大芦湖、黄河等水系湿地资源,重点发展生态湿地、温泉养生等特色旅游。东部齐古城文化旅游建设,统筹齐国故城、齐王陵、齐都文化城等资源,重点发展齐古城文化旅游。西部特色文化旅游建设,统筹周村古商城、淄川聊斋文化、博山陶琉文化等资源,重点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二是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南部山区生态旅游线,依托大鲁山旅游开发作为龙头项目,充分发挥我市南部山区的生态优势和文化底蕴,积极带动鲁山周边乡村旅游。重点抓好南鲁山沂河源旅游开发、原山森林公园创建国家5A级景区、鲁信公司大鲁山文化旅游等项目建设。打造中北部生态水系文化旅游线,发挥我市中北部水系建设优势,以水系为主线连接文昌湖、孝妇河湿地公园、红莲湖、马踏湖、高青温泉、黄河等水系,形成贯穿我市中北部的生态水系文化旅游线路。重点实施桓台红莲湖配套、马踏湖生态旅游度假区、高青天鹅湖国际温泉慢城等项目建设。打造东部齐文化创新传承旅游线,以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为核心,重点以齐文化、蹴鞠、姜太公文化等为支撑,以淄河为纽带,形成齐国故城文化旅游目的地。突出抓好齐古城、齐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山东省少儿齐文化研学基地等项目建设。打造西部地域文化特色旅游线,以周村古商城、齐长城文化生态旅游带、聊斋文化创意园和陶琉古镇为主线,展现我市历史遗迹及特色地域文化。做好周村古商城、梦幻聊斋AR、齐长城文化生态旅游带、般阳故城、陶琉古镇等项目建设。

四、深入推进生态淄博建设的政策措施

(一)加强领导,严格考核。严格落实“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要求,坚持党委、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环境质量负总责,明确各级各部门环保职责,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对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检查。完善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的目标及考核评价体系,将环境保护作为对各级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将环境保护绩效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实绩考核,探索实行差别化生态考核补偿机制。学习借鉴湖州等地的经验做法,推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切实明确任务,强化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的大环保工作格局。

(二)强化宣传,正确引导。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形式,广泛运用电视、报纸、网站等传统媒体和微信、QQ等新媒体,加大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加强对生态建设基本政策、基本知识、各项指标与群众生产生活关系的普及,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增强生态淄博建设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浓厚氛围。及时曝光重点环境问题,跟踪报道典型环境违法案件查处情况,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发挥环保热线、环保社会监督员的作用,畅通信访投诉渠道,鼓励引导群众积极投身环境保护工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工作理念,增强“功成不必在我”的定力,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久久为功绿色接力,始终把生态淄博建设当作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抓在手上,扛在肩上,深入分析推进生态淄博建设的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下大力气抓好环保专项行动,依法严肃处理环境违法事件,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

(三)依法行政,刑责治污。严格落实新《环保法》,起草好有关规范性文件,做到环境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进一步夯实环境监察执法网格化水平,健全三级环境监管网络,利用环保倒逼机制,对突出环境问题、高耗能行业、过剩产能等进行治理。强化环境执法力度,加强环保、公安、检察和审判机关之间的协作配合,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联动执法联席会议、联动执法联络员等制度,采取联合执法、交叉执法等方式,推进刑责治污、铁腕治污,对环境违法行为始终保持“零容忍”,依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健全完善环保执法“容错机制”,探索执法人员尽职免责机制,充分调动基层工作人员积极性。

(四)设置机构,配备人员。加强镇办环保机构建设,建议在镇办设立专门环保站,加强对基层环保工作力量的配备,通过恰当方式赋予基层工作人员必要的执法权限和监管资质,实行双重管理和垂直管理,做到机构设置规范、人员编制到位、执法经费充足、执法装备齐全、职能运作顺畅,彻底解决一线监管人员力量不足的问题。严把选人进人关,将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干部选派到环境监管岗位上,进一步加强业务培训,通过定期组织集中学习、现场教学、异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全面提升基层环保人员能力素质。

(五)健全机制,形成长效。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按照“保护者受益,享用者尽责”的原则,不断提高生态补偿标准,积极拓宽补偿资金来源渠道,实现区域环境与发展的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健全投入保障机制,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原则,实行以各级财政投入为主,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和吸纳企业、社会投资相结合的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健全污染物排放许可有偿使用和交易机制,推进污染物排放许可有偿使用和交易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市场化。健全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落实突发环保事件的分级和应急处理工作方案,加强对应急突发环境安全事件的预防和应对,确保辖区环境安全。健全公众参与监督机制,实行环保有奖举报,推动环境资源公益诉讼,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者社会参与等形式听取群众意见,强化社会舆论监督,形成政府管制、市场调节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资源环境保护综合机制。

 

                                   (资源节约科  贾贞)

 

 

 

 

 

 

 

刊头题字:王顶岐                                编辑:宣传科

28365365bet                 20171月16日印发

发送范围:经信委机关、中小企业局、各行业协会、委属各单位、

          有关企业                             (共印:50份)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